|
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资料 |
|
发布时间:2004/12/2
发布地区:达德教育
信息来源:www.dadeedu.com/tj
|
|
第一编本质论
第一章
(一)试用辨证唯物主义说明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
答:第一,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除社会生活这个源泉之外,再 不可能有第二个源泉了。古代的、外国的文艺作品,也能供作家创作时借鉴和利用,但“过去的文艺作 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 出来的东西。
第二,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文 学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和创作技巧等都来自生活,写实的与虚构的、曲折的与 直线的……统统来自生活的赐与、暗示和启发。
(二)什么是艺术虚构?为什么说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
答: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 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了,虚构就寸步难行。
(三)再现和表现有何区别?为什么说表现也要以生活为基础?
答:文学创作的复杂情况也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有的是重再现的,有的是重表现的。所谓再现是 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所谓表现是指注重抒烈军属作家内心的世界的一种艺术倾 向。
表现性的作品,虽然专注于作家内心感情的抒发,但作家所抒发的感情仍然是外在的客观世界 在作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由此,一切抒发内心世界的、注重表现的作品,也是以生活作为基础的。
(四)怎样理解文学对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答: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机械摹仿、简单再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是社 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它既服从自然又不等于自然,而是作家创作的“第二自然”。因此, 所谓能动反映就是经过作家的选择、集中、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的创造性的反映。
(五)文学能动反映生活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文学能动反映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变位与变形。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类的意识“是在人的头脑中变位了变形的物质。”在 文艺创作中,通过艺术想象使客观事物变位、变形,改变客观事物的外貌,和在时间、空间上的原有位 置,是文学能动反映生活最常见的、也是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例如:王维“雪里芭蕉”是变位,李白的 “白发三千丈”是变形。
第二,以形传神,显现意蕴。作家反映生活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传达出事物的内在的“神”, 所谓“神”就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意蕴”则是总比直接显现出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第三,渗透个性,表现心灵。文学不是纯然的自我表现,但作家可以而且也必然会在作品中表 现“自我”。只要这个“自我”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与时代、人民息息相通,那么表现自我心灵就是 文学能动反映生活的深刻表现。
(六)什么是文学的艺术真实性?试举例说明。
答:人们所要求的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自然形态的生活的真实性,而是艺术的真实性。艺术真 实性是指作家用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人们感情的特性。艺术形象是 虚构的,可它又是合情合理的,这就是艺术真实。
第一,艺术真实是假定的真实,是“假”中求真,它与自然主义的机械的摹仿是对立的。艺术 真实不是照抄生活的真实,而是对生活真实进行必要的选择、提炼、集中、补充、推断、虚构和想象, 进行重新的创造。艺术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想象的真实,即具有假定性、虚构性的突出特性,然而是 这一切都是符合生活的本质规律和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的。(例如:在生活中花不溅泪,鸟不惊心, 但文学作品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李贺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 破天惊逗秋雨。”都是艺术的真实。)
第二,艺术真实既要符合客体的本质规律,又要切合主体的情感规律,它与主观随意性是对立 的。艺术真实既不是纯客观,也不是纯主观的,而主客观的统一。(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男主 人不会开枪自杀,女主人也不会卧轨自尽,而人物性格上来已形成,在那种情势下,都是合乎合乎生活 逻辑的。)
1.艺术真实要符合描写客体的本质规律,体现生活固有逻辑。
2.艺术真实要切合作家的情感逻辑。
综上所述,艺术真实性的基本特征是假定性、真理性和真诚性的统一。假定性使它与生活真实 区别开来,真理性使它与表面* 真区别开来,真诚性使它与一般科学真理区别开来。
(七)什么是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这种因作家在创作中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感情态度和审美情趣而表现出对 生活的明确评判,流露出对特定生活的褒贬、爱憎等情感态度,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倾向性。
第一,在文学作品中,真实性是进步的倾向性的基础。艺术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它能深 入到生活的深层,提示出生活固有的本质规律。而作品进步的倾向性,并不是作家主观随意的偏见,是 从作品所描写的冲突产生出来的。因此真实性与进步的倾向性不但是一致的,而且真实性还是进步的倾 向性的基础。
第二,在文学作品中,进步的倾向性可以加强真实性。进步的倾向性是作家在进步的世界观指 导下,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的、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情感态度,因而是合乎生活的内在规律的。进步的 倾向性不但不会削弱真实性,反而能加强真实性。
第二章
(一)与科学相比,文学的独特内容是什么?
答:1 、文学的独特内容是生活的审美属性。“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 成非常美。”科学以客观事物自然的、社会的属性和规律为内容,不管它们有没有审美特性,而文学则 以交融了各种因素的具有审美特性的生活为内容。
2 、文学的独特内容是人生活的整体。审美是文学内容的根本特性,这就决定了文学内容的另 一个特征——所写生活的整体性。所谓生活的整体性是指生活现象和本质统一为一个完整体的特征。文 学是美的领域,审美是其内容的根本特征,这就要求它反映生活内容的整体性。
(二)与科学相比,文学的独特形式是什么?
答:文学和科学的不同形式是其内容的不同所决定的。科学的内容是揭未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 这就决定了科学必须运用抽象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文学的内容具有审美特征的整体性的生活,这 就决定了文学必须动运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 、具体可感性。作为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仿佛能凭 人的感觉器官具体感受得到的特性。由于生活中的事物有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作家在写这些事物的形 象时,就应根据创作的实际需要,通过自己的描写从多种感受去建立形象,使艺术形象获得具体可感性。
2 、艺术概括性。文学反映生活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这就决定概括性是艺术形象的又一特色。 艺术形象的艺术概括性实际上是要求把生活中存在的两极,如个别和一般,独特与普遍……在作家深刻 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融合起来,使文学作品收到所写为一,所指为万的艺术效 果。
3 、审美性。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艺术美,必须具有审美特征。审美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 体的情感的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一个形象是否是艺术形象,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看它是否经过作者的 情感的评价。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生图画,具体可 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特征,是艺术形象的三个基本特点,三者缺一就不能构成艺术形象。
(四)怎么理解审美教育功能?
答:所谓审美教育功能,就是一种寓含着认识和教育因素的审美享受。它的特点是既给人们以 精神的愉悦,又给人以思想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两种错的倾向:一种是唯美主义的倾向,认 为文学完全是一种闲情逸致的享受物,与功利性毫无关系,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种是单纯的功 利主义的倾向,认为文学不过是廉价的宣传品,甚至是认为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以政治代替艺 术,这就否定了文学的审美特质。
(五)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 、寓教于乐。2 、动人以情。3 、潜移默化
第三章
(一)艺术可以分成哪些种类?各有何特点?
答:艺术可分为:1 、实用艺术2 、表情艺术3 、造型艺术4 、语言艺术5 、综合艺术
(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答:1 、更加浓厚的文化性2 、艺术形象的间接性3 、描述生活的宽广性4 、蕴含思想的深刻性。 第二编作品论
第一章
(一)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各是什么?
答:语言、题材、蕴含是文学作品的构成三大要素。
(二)“言语”与“语言”的区别何在?“内指”语言与“外指”语言的区别何在?
答:“语言”是“通过言语实践存放在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中的宝库,一个潜存在每一个人 的脑子里,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潜存在一群人的脑子里的语法体系”。“言语”则是“说话者赖以运用 语言规则表达他个人思想的组合”。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内指”语言,而非“外指”语言。“内指”语言即语言意义指向作品内部 ;所谓“外指”语言意义指向外部的客观世界。文学的艺术形象本来就是虚构的具有假定性的社会生活 的图画,因此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只能是“内指”语言。
(三)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答:1 、音乐性。是文学语言的语音层面,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即指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 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特征。
2 、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的使读者能够“感知”到作品描绘 的艺术形象,即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艺术形象的特征,就是它的形象性。语 言的形象性其中又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抽象化的,具有概念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和形象有 着密切关系,具有表象的功能。
3 、含蓄性。是文学语言的蕴含层面,即它的深层意义。所谓含蓄性即文学作品的语言所具有 的以“有限”表现“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咀嚼、品味、回想思索的广阔空间 的特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凝炬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内涵从而产生极大的艺术魅力。
4 、情感性。是它在叙述客观事物时流露出的主观倾向,文学作品的语言情感性,即指蕴含于 作品语言的意象以及词语表达形式之中的情感力量、情感色彩。
(四)什么是人物语言?什么是叙述人语言?
答:在叙事作品中,文学作品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人物语言,即作品中的人物的外部 语言和内心语言,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话、独白、日记、演说、内心自语等。(人物语言个性化, 即是作品的人物语言具有独特的个性特色,能够体现出人物的年龄、气质、身份、教养等特点,从而给 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叙述人语言,即指作品的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写情感、评判议论的语言。 (叙述人语言个性化包括两方面:其一,指叙述人语言必须表现出作者本人的语言风格。其二,指叙述 人语言的格调必须与所描写事物的特征相一致,相协调。)
(五)什么是景语?什么是情语?
答:抒情作品的语言可以分为景语和情语。景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写景、状物的 语言。情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语言。
(六)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答:在优秀的抒情作品中,景语与情语的配合、交融更显得突出。抒情作品的本质在于一个 “情”字。因而作家、诗人的抒情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开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寄情,但其语 言都浸透着浓裂的感情。正如王国维所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七)题材与索材的区别?题材的审美特征?
答:我们把作家以这样或那机关报方式搜集、积集的各种原始形态的生活现象称之为文学创作 素材,简称“素材”。
题材是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之一,是作品的第二个层面,它是作品中所描写的,由人物、景物、 情节、情感等组成的一组特定的生活材料。
【区别】
第一,由零星、局部、各不相关的分散状态,整合为统一有机、血肉丰富的生活整体。素材是 作家分别地得自于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心理、情感状态之下的,它是最大特点就是“分散”而由素材变 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整合”。这一“整合”的过程即选择、提炼的审美加工改造过程。可见, “有机整体性”正是文学作品的题材的审美特征之一。
第二,由浅层芜杂的众多直感,凝聚为深层的审美创造成果。素材不仅具胡分散性,而且具有 直感性。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升华”,这一“升华”的过程即作家进行深层开掘、深 层感受的审美创造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就成为了蕴含着作家深层思维成 果和鲜明情感倾向的一组“生活材料”了。可见,“具有深刻蕴含”是文学作品的题材的又一审美特征。
第三,由原生态的生命力和生动性,转化而为显现着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艺术魅力。素材是 作家从客观的社会生活搜集、积集起来的“生活材料”,因而它带有生活本身的生动、鲜活的特点,散 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但也正是因为素材直接来自于社会生活,未经作家的加工,磨砺,所以它必然又 是粗糙、琐屑。而由素材变为题材,就需要作家给予“去粗取精”。这一“去粗取精”的过程即作家充 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把素材本身的原生态的生命力生动性转化为一咱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的创造过程。 可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题材具有的第三个审美特征。
(八)叙述作品的题材三个要素是什么?
答:人物、环境、情节是叙事作品的题材的三个要素。
(九)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构成什么重要性?
答:首先,从文学的本质上看,人物是作家对作为社会实践的人的审美反映的成果,亦即文学 的写人的,是“人学”。作家只有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的描写、刻画,才能对社会生活作出审美 的反映。离开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无法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当然也就无实现社会生活的“反 作用”。其次,从题材的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看,人物亦处于主导地位。环境,是围绕着人物的外部 条件的总和,没有人物,环境就失去了主体,也就无所谓环境。而且,就环境本身的构成而言,其主要 内容亦是指围绕着人物的特定的人物关系。情节,指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和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有机 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情的基础是人物性格。没有人物,也就谈不上情节。可见,塑造性格鲜明生动 而又具深刻内涵的人物,是叙事作品创作的中心任务。
(十)什么是环境?
答:环境是人物生存的空间。它是指围绕着人物的、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 的总和。所谓“一切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
(十一)什么是情节?情节与人物关系如何?
答:情节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情节与人物的关系:首先,人物性格决定情节的构成和发展,人物性格是情节的根本的制约因 素。
其次,情节又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凭借,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
(十二)情的基本组部是什么?
答: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些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十三)什么是文学作品的蕴含?文学作品蕴含的特征是什么?
答:蕴含,是文学作品的又一构成因素,是文学作品的构成的第三个层面。它是文学作品的题 材所包蕴的思想、意义。
文学作品的蕴含特征:
1 、审美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虽然是某种“思想”、“意义”,但是它与一般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有 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文学作品的蕴含与作品的题材是血肉相连的,它决不游离于作品的艺术描绘之外的某种 抽象的“思想”或“意义”。相反,文学作品的蕴含只是凭借作品的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和形象描绘自 然流露的,一般并不直接说出来。诚然,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也确有一些“直接说出来”的议论性语言。 但是,这些议论成分,无论是通过作者之口说出来还是通过作品人物之口说出来,都是作为艺术画面的 构成成分存在的。文学作品的蕴含必须由读者通过对题材的审美感受而“领悟”。
第二、文学作品的蕴含作为一种思想、意义,是浸透着情感的思想、意义。别林斯基说过: “抽象的思想和诗的思想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理性的果实,后者是作为热情的爱情的果实。”它既带有 理性的品格又带有情感的色彩,是情感和思想、意义的融合,或者说是一咱情感性的思想意义。
2 、客观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作为交融于作品题材之中的情感性的思想、意义,其生成无疑是作家审美活 动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文学作品的蕴含都只局限于作家的理解、把握的范围之中。
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所谓的“形象大于思想”,另一种是“形象小于思想”。“形象大于思 想”是指一部作品的蕴含大于创作该作品的作者当初的意图。由于他极其真实的对有关人生景象作了整 体性的艺术描绘,因而这一相对完整的人生图画所具的蕴含就成为一咱不依赖于作者主观意志的客观存 在了,“形象大于思想”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 重要原因:“形象小于思想”即作品的蕴含小于作者的主观意图。“形象小于思想”当然是一些不成功 的文学创作的特征,但它也毫无疑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文学作品的蕴含具有客观性。
除此之外,也还要看到另一方面,是读者方面的原因,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信息, 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活动。读者从作品中所实际接受的信息,与作者在作品中所 提供的信息就必然会产生某种差异,即作品的蕴含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尽一致,可见,对于作者而言, 作品的蕴含是客观的。
3 、丰富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并非一种孤立、单一的思想、意义,其自身是一个具有丰富性的在机构成。
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性,既可以在横向上表现为“多义性”,又可以在纵向表现为“层次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的丰富性,往往又导致蕴含的模糊性,这种“模糊”的“蕴含”恰恰又能使读者感受到 某种更为深邃、广泛的人生启迪,乃至心灵为之震撼。
4 、主导性。
文学作品的蕴含不仅具有丰富性,而且一般的说,还具有主导性。所谓“主导性”即文学作品 的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意义之中,有某一思想、意义比较突出,具有“统领”的地位或作用。
(十四)文学作品的蕴含的生成有哪些条件?
答:第一、从本源上讲,文学作品的蕴含来自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毕竟,生活是作品蕴含的起点。
第二、文学作品的蕴含是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作家根据生活素材提炼题材的过程,同时也是 对题材开掘的过程。题材的开掘,体现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审美认识的深度。在这一工作中 不仅作家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家的审美观、作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修养也起 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文学作品的蕴含的生成还有赖于读者的“接受”、“解读”。文学作品的蕴含是“隐藏” 在题材之中的,读者在作品蕴含的生成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更深刻 的“思想”、“意义”。
第二章
(一)文学作品体裁分为哪三个基本类型?
答:文学体裁可分为:“独立”型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依附”型文学体 裁(包括戏剧、影视依靠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体裁)、“交叉”型文学体裁(包括杂文、报告 文学、科幻小说、史传文学与某种非文学交叉、渗透的“边缘”型文学体裁)。
(二)诗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 、情感性。2 、想象性。(陆机《文赋》:“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 、跳跃性。4 、音乐性。(《尚书。舜典》指出“诗言志”)
(三)什么是抒情诗?什么是叙事诗?
答:抒情诗是通过诗人对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深刻感受和激情的抒发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体。它 的最主要特点,是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
叙事诗,是一种写人叙事的诗体,它的主要特点是借用人叙事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现诗人对 客观事物的态度。叙事诗与抒情诗的显著不同,在于它是以一定的故事情节为基础。
(四)什么是散文?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散文是以自由、优美的文笔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并借此抒发作者情感、表现作家个 性的散体短文。
基本特征:1 、情感浓烈,选材广泛
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无论从其内容上看还是其表达方式上看,都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 征。
散文介以抒发浓烈情感的既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是一景一物,还可以是不限于一人一事、 一景一物,这样,散文在选材上就极为宽泛自由。
2 、真实自然,富于美感。
散文创作特别重视“真实”,不仅描写真人真事,更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一旦作 假,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散文家总是充分发挥的艺术才能,把散若珠宝的各种材料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组成一个有机 的艺术整体,需放开时“放得开”,要收拢时“收得拢”自由而不失度,变化而不离宗,形散而神不散。
3 、以小见大,纸短韵长。
虽然散文篇幅短小,但却渗透的情却是真挚浓烈的,蕴蓄的内涵是深刻丰富的。
(五)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样式。
小说的基本特征:
1 、性格刻画丰富、细致
2 、情节构造完整、复杂
3 、环境描写具体、生动
(六)戏剧文学的特征?
答:戏剧文学,即剧本,是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艺术是包括了文学、绘画、音 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因素的一种综合艺术。
基本特征:
1 、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塑造形象。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口语化、动作性和文学性的特征,并 富于潜台词。
个性化,即既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特定的年龄、经历、教养、情趣等等,又能揭示出人物在 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
口语化,即与人们生活的语言接近,易说,易懂富于生活色彩。
动作性,亦称行动性,即指能够同演出时人物的行动相配合,能够暗示和引起角色和动作反应, 能够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
文学性,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虽然是口语化的,但决不芜杂鄙陋,而是经得起欣赏咀嚼 的。
富于潜台词,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除了表面上的意义外,它还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2 、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
戏剧表演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太多的人物无法容纳于有限的舞台;过于复杂、冗长的情节, 无论是演出时间还是舞台空间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戏剧文学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都是高度集 中的。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戏剧创作中所遵循的“三一律”实际上是当时人们对“高度集中”这一 规律的认识。
其中,所谓“三一律”,即戏剧动作的致、时间的一致、和地点的一致,制定这种“规则”本 意上是使戏剧文学“高度集中”,但由于它限制太死,因而实际上对戏剧文学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所谓人物、事件、时间、场景的高度集中,是就剧作家作品而言的,并不是把故事本身的时间 跨度缩短、把故事本身的空间跨度缩小,剧作家可以通过分幕、分场等结构艺术手法使其得到“高度集 中”的表现。
3 、具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
只有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戏剧冲突包括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两个层次,所谓外在冲突是指人与人或人与某种力量之间的 矛盾冲。所谓内在冲突是指在外在冲突中所蕴含的人物心灵深处的冲突。
(五)什么是喜剧、悲剧、正剧?
答:凡是描写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为某种进步的理想、正义的事业、合理的要求而进行不屈的 斗争中,付出了重大的代价,遭受苦难或死亡,由此唤起人们的同情、哀怜、赞叹,促使人们严肃地正 视生活,认识历史进程的曲折性,激发人们为正义而斗争的热情的戏剧作品,就叫悲剧。
喜剧的基本形式是讽刺喜剧,即通过夸张和类型化的艺术手法,对社会弊端或人格缺陷进行提 露或讽刺,格调轻松、乐观,人与人的冲突不表现为激烈、残酷的斗争,而是智慧与人格的对比,正面 力量终占优势的戏剧样式。
正剧又称严肃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通常表现的是有关严肃的现实社会问题或伦理道德 问题,其结局一般是正义获得胜利、得到伸张。
(六)影视文学基本特征?
答:影视文学即电影、电视的文学剧本。基本特征主要是:视觉性、动作性和蒙太奇结构。
所谓视觉性,即指影视文学剧本用文学所描写的形象能够鲜明地体现出视觉形象,具有具体、 实在的视象性。
所谓动作性,即影视文学剧本对人物的描写是具有清晰、丰富的动作的描写。
所谓蒙太奇结构方式,即指影视文学剧本把许多内容不同、场景各异的画面,按照创作的意图 予以组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和节奏等艺术效果的特殊结构方式。
(七)报告文学基本特征?
答: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 性。
所谓新闻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导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 的真实性。
所谓文学性,即指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导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 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 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杂文的基本特征?
答: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学的特点的“交叉”型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政论 性和文学性。政论性,即杂文不仅是对生活给予直接评论的文学样式,而且迅速、及时,极富现实性和 政论色彩。文学性,即指杂文与一般的政论不同,它不仅具有逻辑的力量、真理的力量,而且讲究语言 艺术的运用,靠形象、机智影响读者,富于讽刺、幽默色彩。
|